喜欢本页?分享到:
权威加盟代理门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投资向导 » 正文

创业起航挖掘医疗信息化市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9-28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1  浏览次数:557

以门诊挂号、收费等为主要模块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已初步普及。在相对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竞争并不那么激烈的多个细分领域,不少创业企业已经看到了突破的机会。


尽管挂号依然需要排长队,但因为信息输入时医院采用了信息化设备,患者李琳还是感觉入院的流程比以前快了。虽然相对于普通企业,医院的运营管理水平还“不高”,但这同时意味着商机:将信息化元素引入医院,可以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也能让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


  作为医疗信息化的第一步,以门诊挂号、收费等为主要模块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经过东软、IBM等大型企业多年来的深耕已初步普及。


  在相对于HIS竞争并不那么激烈,但同样急需建设的多个细分领域,不少创业企业已经看到了突破的机会。2009年年底,全国注册医疗机构超过90万个,卫生总费用超过16000亿元,预计接下来3年将会达到2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而若想在这块巨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怎么更好地为李琳这样的患者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显然,这和技术有关。


  机会一:医学影像


  CT、X光、核磁如今是相当普及的检查手段,而医生们双手举着X光片分析的场景也曾是医院中经典的一幕。不过,现在这个步骤可以更方便地在电脑上进行: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已经能将医学图像资料转化为数字化形式,通过计算设备和网络,完成对影像的采集、存储和传输处理。崔彤哲在2008年创立的海纳医信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就在着力为国内医院提供全院级PACS系统。


  就像视频网站对技术、带宽的要求要高于一般网站一样,与影像有关的医疗信息系统也有独特的门槛。“难点在于影像的存储、传输、高并发条件下的实时调用和24×7的不间断稳定运行。”崔彤哲说。在北京安贞医院的放射科,1个病人在320排CT机上做两分钟的检查,就能产生26000帧影像,数据量约为13GB。


  “据北京卫生局统计,2008年到北京看病的人数是1.2亿人次。”崔彤哲自己的朋友也会托他请北京的专家看所拍的片子。为了短短的诊断时间,每天都有大批人从全国各地涌来,经历熬夜挂号的艰辛过程。其实远程医疗的概念已经提出了一段时间,但崔彤哲认为,目前的状况就好像“喝着东西不解渴”。远程医疗通常以定时定点的专家会诊形式展开,由高清摄像头拍摄传输影像资料。这种方法看上去合理,实际效果却非常差:一来要聚齐专家非常困难;二来即使是高清摄像头也无法清晰地传输影像。


  海纳医信最近参与建设了位于第二炮兵总医院的全军医学专科中心影像远程服务网,为其提供核心的影像远程传输和诊断会诊系统。他们的办法是,通过影像诊断会诊系统,整合全军的知名专家,专家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登录查看外地病人的影像信息和病历,随后提交诊疗意见。虽然眼下远程医疗的推广还受到医务体制的一些制约,但可以预见,影像远程诊断会诊系统将给更多病人带来便捷。


  机会二:麻醉手术


  通常,在拍完医疗影像之后,一部分不太幸运的患者会进入手术室乃至重症监护病房。而麦迪斯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麻醉临床信息系统和重症监护临床信息系统正服务于此环节,通过对数字化手术室和数字化病区的建设,让焦虑的医生和患者感觉好一些。


  麦迪斯顿创始人翁康和汪建华的尝试从麻醉监护软件开始。手术室是医院中对技术要求最高、最重要的科室,即使不算麻药和器械,其直接收入就能占到医院整体收入的15%-20%。手术过程中,则需要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手术护士等几类人员的配合。以麻醉医生为例,在普通的手术过程中,他们需要边看机器边记下患者的心率、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


  据统计,在10个小时的麻醉时长中,假定每隔3分钟记录一组生命体征数据,麻醉医生共有53.4%的时间用于医疗记录的书写。不过,在麦迪斯顿协助建设的数字化手术室中,这种状况将得到改善,麻醉监护软件将自动监测并记录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数据,使麻醉医生能够更专心对其加以分析和治疗。这些数据同时会显示在手术室中的触摸屏上,方便手术医生和护士查看;临床医生不用进入手术室,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即时信息;手术室外焦急等候的患者家属则能够实时通过大屏公告了解手术进展情况。


  在手术室和病房中采集的数据会由系统自动打印生成各种医疗文书,方便医生按需检索数据库,对病人信息进行整合和统计分析。“医疗文书能够得到规范便捷的记录,流程被优化。”汪建华说,“不过最重要的是,数字化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这些信息化应用加上入院前急救监护、质量控制、临床路径、专家咨询等辅助系统,就构成了术前、术中和术后一体化的围术期临床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包括解放军总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在内的上百家医院都是麦迪斯顿的客户。虽然占据了这个细分市场八成左右的销售额,但翁康和汪建华仍要继续挖掘,下一步计划将物联网、3G等新技术引入到手术室和病房的应用中。


  机会三:新药开发


  与医疗影像和麻醉手术相比,新药开发的相关信息化服务在国内还是刚刚开始的市场。


  有些病人在被接诊时会收到来自医生的新药临床试验邀请,如果他同意并通过了筛选,那么他将具有一个新的身份——受试者。这是个略带神秘色彩的环节,却是新药面市前重要而且必需的一步。


  目前,国内这一环节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还极低。在病人接受试验的时候,临床医生需要在受试者的病例报告表上记录每一项的结果,在比较简单的试验中,每位病人的病例报告表也有四五十页。“在这个领域甚至还养活了专门的病例报告表印刷厂。”阿贝斯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永昊说。在国外,这些都已经大量通过数字化流程实现。


  首先是临床试验项目管理系统(CTMS),负责对试验所涉及的人员、进度、预算和费用、文件归档和组织申报材料等进行管理。其次是电子数据采集(EDC)。简单来说,就是采用电子化的CRF来收集临床试验数据,并在早期就开始电子化数据的管理、质疑和答复,及电子数据的溯源核查。


  在止吐剂、止疼剂、安眠药等试验中,病人也需要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记录在日志上。李永昊显然对现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的电子患者日志系统很感兴趣:“一般来说是类似手表的专用设备带在身上,每天24小时自动记录你的心率、心电图。”这些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受试者的心电图将集中到一个阅读中心由专家做出统一的判读。


  整个临床试验过程还需要很多其他专用信息工具的支撑,但相对于国内已有10年发展时间的HIS,这部分系统在国内还几乎是一片空白。李永昊相信信息化是必然的趋势,阿贝斯努今年9月将要出版一本书,就是关于临床试验电子数据的相关标准。


  等待发掘的秘密


  尽管已有了不少先行者,但国内医疗信息化市场仍然存在很大的想像空间。


  被称为数字医疗投资领域专家的英特尔投资总监吴蓉晖认为,作为医疗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病人最直接相关的临床信息系统(CIS)还处于初级阶段,包括PACS、检验科使用的检验信息系统(LIS)、放射科使用的放射信息系统(RIS)、麻醉信息系统和电子病历等在内,由于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出现巨头。


  “创业企业不一定要大而全。”吴蓉晖说,“像电子病历这样的细分市场正在高速增长,创业板上市公司银江电子的无线医护和病患管理系统同样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不少创业者正在摩拳擦掌。2009年新医改政策出台之后,国家对于医疗信息化的部署规划给他们吃了颗定心丸,许多之前不敢投入的企业开始了尝试,而医院在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之后,本身也希望借助IT技术进行更有效率的管理。


  “已经有一些三甲医院对信息化提出比较高端的需求,让我们都有些惊讶。”吴蓉晖说,“中国医疗体制有自己的特色,本土企业会更适合医院的需求。”尤其是政府在3年内重点支持的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2.9万所乡镇卫生院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本土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这一市场上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在天时、地利都具备的条件下,想征服医疗信息化“新大陆”的创业者们,可以起航了。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